清晨六点,天刚蒙蒙亮,老李已经蹲在地铁口的路边,擦拭着他那辆略显陈旧的摩托车。这辆车陪了他十年,曾是他养家糊口的“老伙计”。然而,如今的地铁口早已不是摩托拉客的天下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共享电动车。
我走到一辆共享电动车旁,扫码、解锁、骑走,整个过程不到30秒。而老李和他的同行们,依然在等待那些可能永远不会上车的乘客。
这一幕,是中国城市交通变迁的缩影——曾经风靡全国的摩托车拉客行业,正在被共享单车、电动车一步步取代。但即便如此,仍有无数像老李这样的人,坚守在这个逐渐没落的行业里。
一、摩托车拉客的黄金时代
上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,摩托车拉客(俗称“摩的”)是中国许多城市街头最常见的风景之一。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,摩托车因其灵活、快速、价格低廉的特点,成为短途出行的首选。
- 低成本高回报:一辆摩托车几千元,考个驾照就能上路,比开出租车门槛低得多。
- 填补市场空白:在公交系统不发达、出租车稀少的年代,摩的是市民出行的刚需。
- 灵活接单:不受平台抽成,司机可以自由议价,收入直接进自己口袋。
“那时候,一天跑个十几单,赚个两三百块不成问题。”老李回忆道,“比进厂打工强多了。”
然而,随着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和共享经济的兴起,摩托车拉客的生存空间被一步步挤压。
二、共享单车/电动车的崛起与冲击
2015年后,共享单车(如摩拜、ofo)和后来的共享电动车(如哈啰、青桔、美团)迅速席卷全国。它们的出现,直接改变了城市短途出行的格局:
1. 更便宜:共享电动车起步价通常2-3元,比摩的(一般5-10元)更划算。
2. 更便捷:扫码即走,无需讨价还价,路线自由掌控。
3. 更安全:共享电动车有保险,骑行速度可控,而摩的常因超速、逆行被诟病。
4. 政策打压:许多城市以“整治交通乱象”为由,限制甚至禁止摩托车拉客。
“以前这个地铁口能有二三十个摩的师傅排队,现在你看,就剩我们几个老家伙了。”老李苦笑着指了指周围,稀稀拉拉地停着五六辆摩托车,而共享电动车却密密麻麻排了几十辆。

三、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做摩的?
尽管共享出行冲击巨大,但摩托车拉客并未完全消失。仍然有许多人坚守在这个行业,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:
1. 中老年司机的“路径依赖”
许多摩的司机年纪偏大,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接单(如滴滴、货拉拉)对他们来说有一定难度。而摩托车拉客是“熟门熟路”的生意,他们不愿意轻易转型。
2. 共享单车无法覆盖所有场景
- 恶劣天气:下雨天,共享电动车使用率下降,摩的反而生意更好。
- 夜间需求:部分城市夜间共享单车调度不足,摩的成为替代选择。
- 大件物品运输:摩的可以帮忙拉货,而共享单车无法满足。
3. 部分用户依然偏爱“人情交易”
“有些老顾客就认我,他们觉得坐我的车放心,还能聊聊天。”一位摩的师傅说。相比之下,共享出行是冰冷的机器,而摩的仍保留着传统服务行业的人情味。
四、摩的行业的未来:消亡还是转型?
摩托车拉客行业不会一夜消失,但它注定会逐渐萎缩。可能的出路包括:
1. 合规化运营:部分城市试点“合法摩的”,要求司机登记、购买保险,以更规范的方式生存。
2. 转型电摩/共享电单车司机:一些摩的师傅开始兼职做共享电单车的运维人员,负责调度、换电瓶。
3. 加入网约车平台:部分年轻司机转向滴滴、货拉拉等平台,用合规车辆接单。
五、时代的车轮,从不为谁停留
从摩托车拉客到共享电动车,技术的进步让出行更便捷,但也让一部分人被迫退出历史舞台。老李说:“我知道这行干不久了,但除了骑车,我还能做什么呢?”
这句话,道出了无数传统行业从业者的无奈。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,我们能做的,或许只有适应变化,寻找新的生存方式。
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,如何在推动新业态发展的同时,保障底层劳动者的生计,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PC28预测毕竟,每一辆摩托车的背后,都是一个家庭的温饱。